2017-08-30 17:11
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後,便失去賺錢的能力,就要靠老本來維生。但長者本身並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所以不敢亂花錢,一旦長命百歲,老本將不足以維生,到時就會過沒有尊嚴的生活,所以由退休開始便擔心將來的生活,以致他們十分慳。這是長者渴望政府能實行全民退休保障的理由.
看過現有政府推行的「長者生活津貼」,是透過資產審查,給與最貧窮的一班長者經濟幫助,感覺這也是十分合理的做法,現今約有四成的老人符合資格,現時每月金額為2,565元。.
泛民的議員提出的全民退休保障學者方案,建議三方供款,五十年平均來說,三成來自勞資雙方,五成來自政府注資,兩成來自大企業額外利得稅,稱為"3-5-2"融資方法.
現有的MPF制度
2017-08-30 17:11
關於一地兩檢是否違反基本法,我記起以下的文章: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商鞅勸秦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但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甘龍反駁說:「聖人不改變民俗來教育民
2017-08-30 17:10
希望香港能成為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個篮圖,就是把一些員工從以前辦公室工作,改變為只需在家中工作便可。
現在香港地少辦公室租貴,假如員工能在家工作,公司便能節省很多租金,員工也能節省交通時間,地鐵和公共交通在繁忙時間就能減輕負擔。
員工也會較開心,有小孩的母親也能在家同時照顧小孩和在家上班工作。
相信現今的I.T科技能夠創造家居辦公室。
或許政府一些部門高層,或銀行業,首先嘗試家居辦公室作試驗和榜樣嗎?
如果成功的話就能更接近智慧城市生活了。
2017-08-15 18:55
過去的香港學生讀書感到壓力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職業出路選擇不多,有前途的職業競爭激烈. ...
2017-08-06 10:24
這是2017年5月的新聞:
近日, 德國太陽能業界龍頭「太陽能世界」宣布破產, 「太陽能世界」嚴厲指責中國太陽能產業價格傾銷問題極其嚴重。...
2017-07-26 16:18
中國正與周邊的國家不和,如日本、美國、印度、越南,還有其他等等,與這些國家有軍事的衝突.內憂人民也有對政府不滿的聲音.在中國正面對這些內憂外患,思考出化解問題的方法.
記得在年青時曾讀過中國的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代,吳國人與越國人是天生的世仇,兩個國家的人民一直也不和.一天,一位吳國人和一位越國人剛巧坐上了同一條船上,二人當然表現得互相敵視對方.
在船的旅途中,不幸遇上了風暴,船面臨沉沒的危機.這時吳國人和越國人忘記了彼此的深仇大恨,共同合力請救首船,最後二人得救後,成為了朋友.
故事帶出了一個訊息,當兩個互相敵對的國家或人民,只要大家遇上了共
2017-07-22 20:28
在網上看見有些病人,因買不起貴藥而病逝的病患的例子。池女士是基層,領取綜援,不幸患上一種罕有病,更不幸是其 13 歲女兒遺傳了這種罕有病。而治療這種罕有病的藥費,每月高達 20,000...
2017-07-22 20:25
聽說在經濟學裡,通脹和就業這兩者是對冤家,偉大的經濟學家菲爾普斯提出的"菲爾普斯曲線"是宏觀經濟的根基之一,它主要是說通脹和就業這兩者其實不可兼得,即不能一直把通脹維持在很低的水平,又能保証就業率的高企.這好像成為了學過經濟學的常識.
明白當就業率高,需求變得太旺盛之後錢就會貶值的太厲害.
但我在想,假如國家實行了「工作共享計劃」,把每一份工作拆開成兩份兼職工作.這樣不單能增加就業率同時,因為工人收入減少,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費,使物質需求不會提升,也就不需要擔心通脹的發生.
不知道這能否否定菲爾普斯的理論?
此外,高通脹與失業率高企卻可以同時間存
2017-07-22 20:23
解决貧窮的其中一個常用方法,就是把富有人的財產,把部分轉移給貧窮的人。
要達到目標,一是可以用律法,例如用「福利主義」、「社會主義」等制度,強行把有錢的「分配」財富給窮人。
又或是可用感性方式,例如用教育或宗教,感動那些富有的人,心裡願意去「分享」自己有多餘的給貧困的人。
「分配」很有效率,而「分享」就是世界大同的必須條件。
2017-07-22 20:22
網上有人問:
經濟題: 考您逆境生存常識...
紐西蘭國家黨...給人民減稅...窮困人家每人減五紐元...有錢人家每人減三十五紐元?這樣公平嗎?
------------------------
我感覺這問題很有思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