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平天下

兩個小島的經濟比喻

2016-10-04 01:01




在某天,不幸有一首輪船發生了海難。逃生者坐著分別兩首救生艇,各自被海浪漂流到兩座獨立的無人島上。他們在島上視察,發現能夠在島上自給自足地生存,於是他們便在島上安頓起來,並給島起了一個名字,一個島叫「資本主義」、另一個島稱造「同舟共濟」。


在「資本主義」島裡,居民利用食物:例如魚和生果當作貨幣、來進行日常的交易。
各人按著自己的能力,在島上努力求生活。有人懂捉魚的便捕魚。有人採集生果。有人是個工匠,去製造一些工具。有一人是建築師,甚至開始伐木來做木屋,有人沒有任何求生技能,但幸運地他有副眾人唯一的眼鏡,能夠利用它與太陽光的照射來生火。


那位每天捕魚的人,他花了一些魚向工匠買了一支捕魚竿,能更有效率地捉魚。採集生果的人也用十數個生果向工匠買用草和樹葉編製的籃子來採生果。建築師為每個人建造了房屋,每間以一千條魚和一千個生果賣給每一個人,當然這麼多錢是分期付款的。而那位有眼鏡的人,每天以一條魚和一個生果的價錢,為每一個人生火煮食和取暖。


捕魚和採集生果的二人,為了交付房屋費用和每天的生火,也要努力以赴地找食物。

 
而那位建築師,在建築房屋之後,因為不用憂慮以後生計,便不再工作,每天消遙自在地生活。而工匠為了生計,當然希望別人能一直繼續購買他的工具,因為漁夫有了魚竿,於是工匠製造了更有效率的魚網。而對採生果的籃子,特地製造成不耐用易壞的籃子,使採生果的人每星期也要向他買個新的籃子。


至於各人每天也會向有眼鏡的人買火,因為沒人願意共享自己花錢買下的火堆給其它人使用,因此他們每人每天各自也會向有眼鏡的人買下屬於自己的火堆。而有眼鏡人也樂於這樣行,因為可以賺更多的錢。


工匠做了魚網給漁人,為了買食物生存、供樓、買火,需要賺更多的錢,於是利用島上的資源,與建築師合作研究創造了一些娛樂工具例如滑浪板,租給其他人玩樂。而其它人因為在島上苦悶,定時也會租用滑浪板去玩衝浪,當然他們要更加努力勞力地去賺錢(找食物)才能花費。建築師每天不用工作,但每天也收入豐富,為自己積蓄了很多一個人也吃不完的食物,對活在島上感到安穩。


而有眼鏡的人,每天只需砍柴生火給每一個人,就足夠謀生活。


最後結果,過量的捕魚和採集生果,超越了自然再生的速度,島附近的魚數量和可採集的生果開始明顯地減少。


工匠一直製造易損壞的物品也消耗了很多島上的資源。而有眼鏡的人因為每天大量的生火堆,也差不多消耗盡島上的樹林。然後那位原本不憂生活的建築師,同其他人一樣開始感受到未日的來臨。


-------------------


而在「同舟共濟」的島上,人們聰明地合作地生活,他們不需用金錢來交易,各人用自己的能力來互相幫助。
漁人和採生果的二人,無條件地採集供應島上所有人每天的飲食。


由於建築師免費地為大家建造房屋,漁人和採生果的人只需每天收集當天的份量,不用過量收集食物來買房子。建築師也不用積蓄過多吃不完的食物,使島附近的魚類就能保障地得到一直繁殖機會。


工匠一開始便製造最有效率的捕魚網和籃子,而且是用最耐用的方法製造,節省了很多資源。


大家每天也會圍在一起共用一個火堆,來節約用島上的樹木。


而建築師也不會因為不用再工作,而浪費時間,他不是研究如何才能賺更多的錢,他開始研究島上的資源,來學習研究,嘗試設計造一首方舟,他研究成功後,便與工匠一起製造方舟,然後利用大家保留到的資源,成功離開了這個島。


=======================


大家會喜歡用「資本主義」方式,還是「同舟共濟」的方式去生活?
重點想帶出資本主義好像會很浪費資源,每個人也想賺更多的錢,而賺錢需要消耗資源。
我們其實是有得選擇的。

搜尋網站

聯絡我們